近年来,丽水市司法局根植“传统文化、法治文化、乡贤文化、品牌文化”,通过璞归传统、弘扬法治、借力乡贤、打造品牌,努力营造“风清、气顺、心齐、人和”的社会氛围,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向纵深发展。
一、挖掘“传统文化”,明“祖训”断“是非”。依托“宽以待人,以和为贵”的传统调解文化贯穿于调处矛盾纠纷具体案件的全过程。深入挖掘丽水本地黄帝文化、慈孝文化、耕读文化、畲族文化中孕育的“和为贵”精神,以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和民间谚语、典型案例等说服、教育当事人。开展“处州法制小故事”征集活动,发掘整理汇编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6个知名历史人物法制故事。充分借助地方独特的祖训家规、村规民约等传统规范,发挥其导向功能、凝聚功能、协调功能、规范功能、教育功能和疏导功能。近年来,对2833个村(社区)的村规民约(社区公约)进一步修订完善。
二、弘扬“法治文化”,以“法律”作“标尺”。培育群众法治信仰和法律至上观念,引导群众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靠法。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文化礼堂、法治文化公园(广场)、法治文化街区(社区)、法治文化景观、法治文化长廊等平台,多角度,多区域的开展法律法规、人民调解工作知识宣传力度。近年来,全市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3509场次,建有法治学校(村、社区、企业)1646个,民主法治村(社区)建设参与覆盖面达100%。如莲都区建设了白云南弄普法小巷;青田县山口镇把法治文化融入石雕文化,创建了侨乡法治文化广场;景宁创建特色“百里法治宣传长廊”等。
三、借力“乡贤文化”,聚“贤才”解“千结”。依托“乡贤+人民调解”模式,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力、表达诉求。针对广大农村“熟人社会”和“人情社会”特点,充分发挥乡贤的民间力量和经验优势,将纠纷化解在萌芽、化解在一线。青田县“季宅模式”将懂法律、有威信的乡贤纳入人民调解员信息库,近三年来,共调解矛盾纠纷6573件,调解成功率达99.8%;借助海外华侨乡贤力量,成立了8家海外侨团人民调解委员;缙云县探索“乡贤+”社会治理缙云模式,聘请417人乡贤组建了“正道讲和团”;遂昌县应村乡应村村“民事村了”作法,充分发挥威望高的乡贤作用,连续五年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率在99%以上。
四、打造“品牌文化”,用“品质”赢“信任”。努力打造人民调解特色品牌,各地结合本地实践,总结提炼经验做法,通过规范化、标准化、个性化,建立一套成熟的人民调解体系,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信任。创建了一批拳头品牌调解室,如,莲都“莲心”调解室、遂昌“求和”调解中心、云和“阳光”调委会等品牌;建立了一批特色调解品牌,如,青田的“侨乡调解团”、松阳的“茶香帮忙团”、云和的“老李帮忙团”等特色品牌;培养了一大批特色人民调解员,注重培育品牌调解员文化,开展首届丽水市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工作,评出特色优秀调解员221名;编写《人民调解案例汇编》,将人民调解的理念和作用贯穿于案例中加以宣传。